最愛邊睇邊諗,偶然還要停下來吸收的書。
撰文 / 瑪布爾
以下是從《吃掉社會》節錄下來的過癮文字︰『
老麥的「grilled chicken focaccia」,直接翻譯成「烤雞香草包」。當然,麵包裡找不到香草,那是意料中事;雞肉無汁無口感,也不足為奇;醬汁是混入蜜糖芥末的所謂「燒烤汁」,也就罷了﹗只是那個「focaccia ( fo-car-cha )」字,卻不得不叫人無名火起。稍為對意大利菜有認識的人,也知道這種「香草包」所指的,是意大利家庭裡一種常見的平民食品,用粗麵粉加橄欖油﹑迷迭香草﹑洋蔥粒搓成麵團發酵,再烤焗而成。麵包應該鬆軟有嚼勁,入口香味四溢,絕對不是眼前(口裡)這塊無色無味無臭,患上骨質疏鬆症的粉團。
同桌的朋友即時說︰「100元不到的價錢,難道用上真的斑片不成?你就湊合著吃吧﹗」朋友的潛台詞是︰「一看價錢,便知道所吃的絕對不會是真石斑。」由於這交易所牽涉的金額太低,顧客與經營者都假設會接受不正確的產品描述。如果把這個邏輯用在其他食品之上,自然可以明白一個道理︰市場早已把「誠信」與「交易所牽涉的金額」掛鈎,付出低檔價錢就沒有資格要求貨真價實。所以,偶爾遇上良心食肆,是顧客的運氣好。
有趣的是,甚麼時候開始,分析社會現象,只從經濟考量出發,也只隨經濟考量結束?更有趣的是,當中「業主在租客生意慢慢上軌道後加租」變成一個理所當然的邏輯。於是,租客要生存,「自然」要控制成本,食物「自然」加價,品質「自然」下降,一切來得很「自然」,無容置疑。食肆要生存,就能如此?人要生存,也只能如此?
』
沒有留言:
發佈留言